【主题教育】以学术讲政治——经济学院开展“教授讲党课”系列专题活动

发布者:江一帆发布时间:2019-11-12浏览次数:1964

为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经济学院组织开展了“教授讲党课”系列活动,邀请学院多位教授,从经济学视角分析解读历史与现状,深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师生们上了充满学术风味的别样党课。


易先忠教授——中国道路有何不同

易先忠教授通过中国与英美、欧洲、日韩等国家的经济体制比较,深度理解“中国道路”的本质特征、根本差异及其缘由,进而加深对中美贸易冲突根源的认识,并深度理解为何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针对唱衰中国经济的各类思潮,从党的领导优势、经济体制优势、文化优势、规模优势等维度,提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特殊优势的分析框架,深度解析中国经济发展特殊优势的生成原理,科学把握“中国自信”立足点与逻辑体系。


徐振宇教授——长时段视角看中国经济奇迹

徐振宇教授首先采用世界银行数据库的数据,对比1960年以来日本、英国、印度、韩国、中国等国的主要经济指标(包括GDP总量、人均GDP、城市化率、出口总额、预期寿命等)的年度变动情况,直观地展现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接着介绍了国内外学界关于中国经济“奇迹”的主要解释。最后重点从150年和500年两个时段进行长时段分析,对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提醒在经济分析中不应遗漏历史、地理与国际关系因素,在强调“和平基础上的发展”,以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启发研究生更理性地思考国际经贸关系的变动,更深入地把握“民族复兴”的经验基础。


杨以文教授——新旧动能转换的中国经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由过去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近年来,中央政府已经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有较为深刻的判断,我国经济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艰难进程中,即经济社会进入了“新常态”,同时已着手逐步推进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新旧动能转化工作是一项解决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要抓手。对此,在国家领导人的各项讲话和国家颁布的重要政策中都体现了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意义。根据全国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新旧动能转化的实践,总结新旧动能转换的经验,体现党的重要思想和决策对于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


王宏教授——做学生的“引路人”

第一,精心准备课程讲授,对学生所上课程进行具体指导、答疑,围绕学生关注的考研、留学、职业规划以及经济金融方面的前沿研究等内容进行释疑解惑。每次课前都基本提前15分钟进课堂,走向同学们中间,积极主动和同学们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以及思想,学习动态。在课中和课后也会关心关注关爱学生,发现有不好行为习惯和不积极思想状态的学生,积极单独交流沟通疏导,引导并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第二,作为澄园书院的通识导师,给澄园书院的学生举行讲座,讲解研究的前沿经济和金融问题,引导大家关注国家的经济金融热点,扩展视野,加深对相关专业的认知和了解。


张晓玲教授——大学生如何正确学习和认识党的历史

深入研究、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规律,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改革创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历程。让学生对新中国70年的经济发展有一个正确和科学的认识,并从中吸取经验、智慧和力量,对于学生正确地把握未来,坚定地投身于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从课程思政方面有以下几方面要求:第一,使学生基本掌握我国革命和经济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主要脉络,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了解中国共产党经济发展的历史。第二,使学生能了解和掌握新中国70年的重大事件、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对建国以来的国内外条件和中共发展战略的选择有一个客观的认识。第三,使学生能够以客观、科学的态度去认识、评价新中国经济发展70年的前三十年和后四十年两个历史阶段。第四,使学生能够了解新中国经济发展70年中的曲折历史,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中的艰辛与成就,从而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第五,上溯至中国近代乃至从更为长时段的历史视角考察中国经济现代化历程,并与世界经济现代化历史进行比较分析,从中认识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必然性,让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